时间:2023-07-06作者:admin浏览: 次
恒达注册这是一支专门为守卫泰山而建的队伍——1996年建队,驻守在海拔1500多米的泰山之巅,日夜守护18万亩山林、26处古建筑群、58座寺庙、2200多处碑碣石刻、12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40多家商铺以及往来游客。
这是一支没有消防车的消防队伍——防火灭火全靠徒步前进,紧急救援全靠手抬肩扛,27年间救助群众3300余人、挽救600多条生命,宛如“十八盘”两侧的扶手,让游客险时有抓手、累时有依靠。
27年来,泰山消防救援站一代代消防员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用青春热写了一个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感人故事,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光荣——
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改革转制以来,泰山消防救援站牢记领袖训词,赓续优良传统,瞄准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定位,勤学新知识,苦练新本领,竭力让中国消防救援队伍旗帜在泰山之巅高高飘扬。
泰山消防救援站站长巩捷一把抓起椅背上被汗水浸湿还未晾干的救援服,一边穿一边集合队伍。“多半又是低血糖。现在是饭点,都饿了,这类警情最多。”巩捷细心地叮嘱扛担架的消防员,多往担架包内装几颗糖、几包解暑药等。
由于没有消防车,泰山消防救援站所有救援行动全靠消防员双脚奔赴、双肩硬扛。
从南天门到对松山,要经过泰山盘道中最陡最险的一段——“十八盘”,此处有1600余级石阶、高差400多米,最陡处仰角达70度。
有的游客在“十八盘”上需手脚并用,看到消防员们“如履平地”,不由得瞠目结舌。
到达对松山后,头晕的游客表示自己歇了会儿,已经没事了,但巩捷还是安排2名队员护送其下山。他和队员还未喘口气,就又登上“十八盘”,返回驻地待命去了。
“闻警即动,有警必出。我们多跑几趟盘道没什么,万一游客情况变糟,再跑十遍盘道都没用。”巩捷说,队员对于一天上下盘道好几趟早已习惯,有时在出警途中又接到警情,就得一直在盘道上跑上跑下。
泰山消防救援站曾经一天出了12次警,所有人连轴转。休息间隙,大家全都在大口喝水。“开始还祈祷不要再有警情,后来救援服也不脱了,来就来呗,怕啥!”泰山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闫兵说,身为“泰山卫士”,就要做好时刻冲锋的准备。
有时做饭师傅端着菜上桌,发现刚才还坐在桌边的消防员都不见了。桌上有刚啃了两口的馒头,有壳剥到一半的鸡蛋……他不禁摇头叹道:“又出警了!”
一天凌晨四时,耿兆飞睁开眼睛,看见警灯闪烁,随即警铃声响彻营区。警情显示,一名女游客在“十八盘”陷入昏睡。熟睡中的消防员像弹簧一样从床上跳起,穿上救援服、拉好拉链、扣紧头盔,整队完毕,冲向沉沉黑夜。
陡峭的台阶上,队员们头顶救援灯飞速前进,鞋子与石阶碰撞发出的声音像一场疾风骤雨。有夜爬的游客投来灯光,晃到队员们的眼,但他们依然步履不停。
终于,当灯光照来,昏睡游客睁了一下眼,看到是消防员,紧紧捂在胸前的手才放松下来。由于救援及时,该游客成功脱离险情。
在暑期等节假日,泰山游客量暴增,崴脚、摔倒、昏厥等意外情况时有发生。消防站内常常空无一人,大家不是正在救援就是在前往救援的路上,常常忙到没时间吃饭,没时间上厕所,救援服一遍遍被汗水浸湿,来不及晾干。
队员们常常是满头大汗跑到事发地后,一边安抚游客情绪,一边小心翼翼地将其抬上担架。
“担架上手后,不一会儿手臂就会肿胀疼痛,双腿如灌铅,呼吸都困难。”泰山消防救援站一班副班长张金星说,在坚持不住的时候,他想到的是作为“泰山卫士”的使命,“咬咬牙、定定神,能多走几步就多走几步,能快一点就快一点”。回到驻地,他们常常累到吃不下饭,但总逼着自己多吃两口,因为警铃可能随时响起。而警铃响起那一刻,哪怕外面是狂风暴雪,他们也会下意识地向门口冲去。“推开门的一刹那,狂风夹着雪花,吹得人睁不开眼。”张金星想起暴风雪下的救援。那是2020年的一个雪夜,气温低至零下26℃,对松山附近有一名游客摔伤,急需救援。闫兵带队,每人脚下套着自制的防滑链,踏雪破冰而行。寒风如刀、盘道似铁,每一步都要异常谨慎。但当看到摔伤游客躺在雪地中的那一刻,他们也不管是否会滑倒,连跑带跳冲了过去。拍掉身上积雪、为游客紧急包扎、将其抬上担架,闫兵脱下大衣盖在游客身上,他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北风呼啸,队员们的眉毛、头发很快结了冰,手套仿佛和担架黏在了一起,寒气渗透鞋底,每一步都在挑战着身体的极限。
几个人轮换抬担架。队员们被汗水浸透的救援服经风一吹,就像是冷冰冰的铁甲套在身上。
“我们也怕冷、怕摔倒,但必须让游客迅速脱离险境,一旦失温就危险了。”参与救援的泰山消防救援站副分队长张康表示,“无论何时,游客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泰山形胜而险峻,游客坠崖事故偶有发生。张康是泰山消防救援站山岳绳索救援的先锋。
2019年11月17日,南天门索道站天桥附近有人坠崖。近百米深的峭壁,向下望都有些头晕。张康身先士卒,独自一人沿着崖壁垂了下去。
看到张康后,崖底的受伤游客用尽全力紧紧抓着他。虽然这对救援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面对游客的无助和信任,张康决定把自己当“肉盾”。他贴着崖壁一侧,把游客护在怀中,成功送至崖顶。
“相比于担架救援,绳索救援难度更大、危险系数更高。”张康说。崖底情况不明、崖壁有尖锐物……每一种风险都可能让绳索上的消防员陷入险境。
他们曾因绳索不够长,只能沿着怪石嶙峋的崖壁溜至崖底。他们曾将游客护在中央,手劈荆棘、脚踏乱石,胳膊、后背、大腿满是伤痕。有尖锐石块,消防员用身体挡住;迈不过的坎,消防员以脚为垫,让游客踩在自己的脚上过去。
“我们要竭尽全力确保游客安全。”张康说,“救援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危险,但如果我们因此而退缩,就对不起这身‘火焰蓝’。”
消防车呼啸而过,直升机盘旋而来,烈焰腾腾、浓烟滚滚,消防员向火海冲去,爆炸声在身边响起……这种好莱坞大片一样的场景,在泰山消防救援站辖区不可能,也不允许出现。
“泰山消防安全责任有多重?一句话,不能烧、烧不得、烧不起。”闫兵说,泰山没有消防车,水源还很紧张,这对于灭火救援来说是致命的,因此绝不允许出现火情。
要确保不起火,就必须把防火工作做到极致。泰山消防救援站肩负18万亩山林、26处古建筑群、58座寺庙、2200多处碑碣石刻、12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40多家商铺的防灭火重任。商铺用电、庙宇焚香、游客吸烟等,让本就是背水一战的防灭火工作雪上加霜。
对于“天街”商铺,泰山消防救援站经常安排消防员现场排查火灾隐患,同时将商铺负责人和员工作为防火关键人,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培训力度。
“消防员来检查,让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元宝快餐负责人介绍,客房刚装修完,最担心的就是消防安全。疫情防控平稳转换后,许多商铺开始装修。泰山消防救援站增加巡查频次,细心指导装修商铺负责人及时消除隐患。
万山岑寂,雪花飞舞。消防员敲开商铺的门,拍拍身上的积雪,表明来意。一张张冻得发紫的脸,常让商铺工作人员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么冷的天,你们还来帮我们排查火灾隐患。”
“正是因为天气冷,人容易疲倦,所以取暖用电才要更加注意安全,不能放松。”消防员一边排查火灾隐患,一边与商铺人员拉着家常。
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人山人海,商铺灯火通明,庙宇烟雾缭绕。这是游客游目骋怀、极尽视听之娱的时刻,却是泰山消防救援站面临消防安保重大考验的时刻。
就拿2018年春节来说,春晚在泰安设分会场,新年的钟声将在泰山弘德楼敲响,消防安保的重任落在了泰山消防救援站肩上。
“那几天,山上的气温在零下20℃左右,还下着大雪,我们每天在冰天雪地里执勤巡逻,耳朵冻裂、脚趾冻伤都是常有的事。”张康回忆道,“弘德楼特别冷,4小时一班的岗,完全是靠‘泰山卫士’的精神撑下来的。”
执勤消防员回到营区,身体渐渐暖和后,冻伤后针扎一般的痛痒感立马袭满全身,看到家人一遍遍打来的未接电话,也只能一个人找个僻静处,与家人共享短暂的温馨。
有人看着视频里的妻子,不知不觉眼眶湿润了;有人向父母表达歉意,“这个春节,又不能陪在你们身边了”;还有人一脸欢快,让家人看看岱顶的热闹景象,却在听到父母说“山上冷,快回屋”时,不禁掉下了眼泪……
春节防火任务重,他们不敢有丝毫放松,以水代酒简单庆祝了一下后,有人起身去庙宇执勤,有人到“天街”巡逻……那里红红火火,人人笑意盈盈。
如果说节假日防火是一道重磅考题,日常防火便是随堂测验。且不说商铺和庙宇,光是探险的驴友和吸烟的游客,对于泰山消防安全来说就是不小的考验。面对随堂考题,“铁脚板”和“婆婆嘴”就是消防员们的绝招。
不管是冰天雪地还是烈日炎炎,不管是晨曦微露还是繁星满天,消防员们一路走、一路查、一路讲,每一座庙宇、每一段盘道、每一条林区防火线都遍布“泰山卫士”的足迹,那一本本防火检查记录,就是他们的“军功章”。
入驻岱顶27年,保护景区古建“零火灾”,对泰山消防救援站来说,是九千八百多个日夜的枕戈待旦、不懈坚持。
这样的努力和坚持,让岱顶驻山单位每名员工都深受感动。他们自发成为守护泰山的志愿者,加入泰山消防救援站组建的“消防巡查服务队”,宣传消防知识,帮助查改火灾隐患,讲解防火常识。
泰山消防救援站积极与泰山景区管委会沟通协商,有计划地组织驻山单位开展消防演练。在长期的培训指导下,不管是店铺服务员,还是道观工作者,所有驻山单位人员都能处置初期火灾。
为消除防火巡查漏洞,泰山消防救援站开创“防消联勤”勤务模式,带领12家重点单位建立一呼百应联动机制。“我们建立了‘一呼百应’系统,第一时间掌握险情现场情况,使得我们可以高效、快捷、迅速地实施救援。”巩捷说,目前,岱顶所有重点单位均建成微型消防站,并全部接入“一呼百应”系统,火灾防控工作取得新突破。
针对冬春季节防火压力倍增,水源紧缺的情况,消防员们每天都认真排查蓄水池水位和
结冰情况。张康和队友们还设计了电子地图,准确标注水源、救援路线、力量分布等信息,创新打造出岱顶“15分钟火灾扑救圈”。
改革转制后,队员们勤学无人机操作技术,建立集空中侦察、精准打击、多点联动三位一体的灭火救援作战模式;加强与相关单位协同配合,搭建“引水上山”系统,进一步提高火灾扑救效能。
“有泰山消防救援站驻守,我们非常安心。”泰山景区工作人员陈德才由衷地感慨。
初夏时节,岱顶的早晨分外秀丽,云海伴朝霞,薄雾绕青山。这样的好天气,张金星从不错过。他背上负重马甲,向玉皇顶跑去。这样高强度的训练是“泰山卫士”的日常。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泰山卫士’,体能是基础。”张金星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双脚就是“消防车”,尤其是接到游客突发疾病、昏迷不醒的警情时,早一点到达,结局也许就不一样。
张金星刚到泰山消防救援站时,抬担架时手发抖,担架压肩腿打颤。为了不影响救援,他偷偷给自己加练。每组训练科目比别人多做几个,晚上再重复白天的训练,跑步机上10公里起步,轮休时跑着上下山……
“我利用一切机会增强体能,尽管有时疼得睡不着,但大家都这样,我不能拖后腿。”张金星介绍,盘道就是他们的跑道,悬崖就是训练塔,每人每年要跑52万多级台阶、520多公里山路,平均两三个月就要换一双训练鞋。
正是这样你追我赶、日复一日的训练,让旅游博主“泰山娟姐”觉得他们“像旋风一样快”。
2022年中秋节前,“泰山娟姐”直播完忽觉胸闷气短,立即请人拨打了119电话。“消防员来得特别快,像旋风一样出现在我面前,当时我就感动得哭了。”“泰山娟姐”回忆说,看到几名消防员一脸着急的样子,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闭上眼睛休息,因为她知道,自己安全了。
“我见过很多次他们救助游客的情景,有一次一位老年游客口吐白沫,消防员到场后就进行人工呼吸,挽救了那名游客的生命。”宋现生说,只要能保障游客生命安全,消防员就会竭尽所能。
出于对消防员的敬佩,宋现生主动帮他们取包裹、汇款,捎些生活用品,其中最常捎的是药品。消防员们常年手抬肩扛,加上驻地湿冷,腰和腿都不太好。
对于消防员来说,身体上的累和痛尚能承受,真正难以承受的是坚守绝顶的孤独。
泰山低温天气长达150天,遇上大雪封山的日子,岱顶就成了“孤岛”。银装素裹的泰山,只有呼啸的北风和无情的冰雪。
消防员们日日挑雪化水、顿顿萝卜白菜,冰天雪地巡逻、孤灯明月相伴。偶遇上山游客,隔老远就嘘寒问暖,一方面是真心关注游客安全,另一方面是能借机和对方说上几句话。与家人通电话是唯一的慰藉,但有时,一通电话却让人更感无力。
在一个下雪的夜晚,泰山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孙明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当时准备下山的他,被茫茫大雪堵了回来。望着漫天雪花,孙明仰天长叹:“下山不易,家里有事根本指望不上我们。”
常年与家人聚少离多,却见年轻游客呼朋引伴,拍照、打卡、留念。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消防员,一身“火焰蓝”,屹立于人海。
“‘泰山卫士’肩挑重担,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忠诚,是挑不起这份重担的。”在闫兵看来,坚守泰山,不仅要守住山、守住人,还要守住自己。
泰山消防救援站建站以来始终是18个编制。“走一遍盘道、看一棵青松、访一位挑夫、学一遍队史”是该站一代代消防员的入队第一课。
“走盘道是树立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意志,看青松是感悟坚韧不拔、不惧寂寞的品质,访挑夫是学习肩挑重担、永不止步的精神,学队史是传承‘誓言如山,尽责至善’的使命。”闫兵说,要让每个队员一开始就烙下“泰山卫士”精神的烙印。
“我们的职能任务是随着群众需求不断拓展的,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做什么。”闫兵说,从建站起,泰山消防救援站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总想着能为人民群众做什么。
他们将营区从干燥通风的后山,搬到前山阴冷潮湿的半地下室,只因这里离几处主要救援区域距离更近。
他们一开始设立流动服务点和便民服务站,只为了更好服务游客,及时为游客提供热水、充电、问询等。现在,泰山消防便民服务站已成为学雷锋示范点。
他们主动学习心肺复苏、包扎等应急救护知识,只为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将情况危急的游客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改革转制后,利用与地方接触更便利的机会,他们走出去加强绳索救援技术交流。孙明凭借刻苦努力,在淘汰率80%的竞赛中,取得了绳索救援教练员资格。他和队友们探索创新的“章鱼”锚点固定、轨道组合救援等一大批山岳救援操法,被兄弟单位借鉴和推广。
在泰山消防救援站前任政治指导员李令政看来,正是人民群众对消防队伍的信任、对泰山消防站崇高的赞誉,才催动着他们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
他们收到过长达2米的感谢信,一笔一画饱含深情,称他们是人民真正的守护神;
他们的担架因使用频繁而需经常更换。泰山消防救援站司务长王天禹下山采购担架时,总要拿几面锦旗回来,一手抓着担架,一手托着锦旗。
他们的荣誉室内,一根陈旧的扁担与众多的奖牌奖杯、荣誉证书并列。那是泰山消防救援站成立时,消防员们挑水用的第一根扁担,激励着他们在荣誉面前牢记初心使命,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
尽管他们有时像个孩子,会在朋友圈祈求“今夜无警符”;渴望像同龄人一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希望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如果都不能实现,哪怕能睡个安稳觉也行。然而,这也是奢望。那是什么让他们矢志不渝坚守呢?
人民,始终是人民。正因为泰山消防救援站18名队员心中装着人民,才能在陡峭的盘道上健步如飞、向险而行,才能在清风冷月的绝顶上坚守不渝。
“出警归来,在手机上刷到我们救援的视频时,听到群众那一声声加油,看到那一个个点赞,满身疲惫瞬间消失大半。”闫兵说,让他记忆最深的是,在救援时,担架所到之处,群众自发让路,纷纷鼓掌加油。
闫兵的线名消防员共同的心声——遇险群众无助的眼神,获救后发自肺腑的感激,以及800余封感谢信和200多面锦旗背后深深的信任,让他们选择扎根岱顶,守好山、护好民。